房天下 >资讯中心 >土地 > 正文

房企拿地意愿持续萎缩 楼市调整或延至明年

21世纪经济报  2014-09-18 17:04

[摘要] 数据显示,上半年万科权益拿地金额111亿,仅占同期销售额约一成。7月拿地金额仅2.2亿,创下28个月新低;8月也仅拿地两宗,权益金额11.23亿。

在楼市下行的2014年,大型房企用于储备土地的金额也在大幅收缩。

数据显示,上半年万科权益拿地金额111亿,仅占同期销售额约一成。7月拿地金额仅2.2亿,创下28个月新低;8月也仅拿地两宗,权益金额11.23亿。

万科并非仅以土地面积作为约束变量,而是以总获取金额作为获取土地的核心约束变量。万科董秘谭华杰曾表示,万科拿地金额的财务安全底线为当期销售金额的60%以内。

如果说前几年万科的此种做法还是特例,那么当前市场中,绝大多数房企已经或正在采用万科式策略,拿地集体趋于保守谨慎,显示其对未来一年的市场不看好。

背后的原因,一方面是地价仍然高企,另一方面则是房企本身的存货结构所致,一些房企之前储备的大量低效资产急需消化,再增加新的储备力不从心。

大型房企购地金额锐减

截至目前,万科全年拿地金额不足150亿,而去年前10月,万科拿地金额已达700亿。

万科并非孤例。根据公开数据统计,截至8月底,金地集团的购地额为48亿,富力地产的购地总额仅为19亿。

中原地产市场研究部统计数据显示:20大标杆房企购置土地单月额度连续多月锐减,4-8月连续5个月不足200亿,最近3个月更是在百亿周围徘徊。前9月截至目前,20大标杆房企合计拿地仅1873亿,相比2013年同期的3698亿,减少了1825亿,降幅高达49%。其中,9月前半月,20大房企仅万科与万达分别拿地9亿左右,合计仅拿地18.34亿。

地价的高居不下,是直接因素。万科董秘谭华杰称,上半年商品房市场已经发生调整,房价在跌,但是土地市场的调整刚刚开始,地价并未下降,下半年将继续谨慎观望。

不止是万科一家持有土地价格下降的预期,包括碧桂园、越秀地产等在内,其管理层均表达了类似的观点。

中原地产分析师张大伟认为,从目前趋势看,四季度房企拿地有可能继续萎缩,企业全面进入保守状态。包括上海等地在内的多个城市已出现了住宅土地市场流拍的现象。

大型房企不积极拿地的原因,还在于其去年的高歌猛进,已经提前完成了土地储备的布局。谭华杰在8月指出,万科一般会保持两到三年项目储备资源,目前还有3900万平米的土地,仍然符合储备标准,所以现在并不着急。

在中期业绩发布会上,恒大地产总裁夏海钧同样表示,恒大现有土地储备足够未来5-7年的稳健发展,因此在买地投入上不会像前些年,下半年在买地方面会更加谨慎。根据半年报,恒大拥有1.5亿平方米的土地储备,主要分布在147个城市,平均成本约986元/平方米。

抢占一二线高地避险

拿地节奏可以看出企业对市场的判断。年内20大房企在土地市场的表现透露出,房企非常不看好楼市未来一年的发展。但一二线城市仍被视为“相对安全”。

万科为例,尽管拿地总额大幅降低,但万科的一线城市布局愈发突显。上半年万科收入囊中的21块地中,四个一线城市共10宗,拿地额为67亿,占购地总额的比例达60%。

保利地产中报显示,上半年新获取19个项目,其中,仅在大本营广州拿下的4块地规划建筑面积接近110万平方米,而去年全年其在一线城市也仅新增97万平方米。

佳兆业今年以来的拿地区域也集中在深圳、上海、南京、成都等地。其中期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获取的地块,98.4%集中在一线和省会城市。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在资金面趋紧的情况下,房价出现调整的可能性越来越大,特别是库存严重、新增人口放缓的三四线城市,整体风险非常大;而一二线城市抗波动能力强大,市场风险较小。

尽管房价高企,但一二线城市强劲的市场需求支撑着楼市良性运行。数据显示,8月份,一线城市的成交同比增幅由7月份的-24.0%上升为-18.4%,二线城市由-10.5%下降为-11.7%,三线城市则由-14.0%下降为-24.3%。

张大伟预计,一二线城市拿地竞争将更加剧烈。房企扎堆一二线城市,在推高地价的同时,也在酝酿风险,但比三四线的风险仍要低得多。

同时,房企也在对一二线城市新购入的土地产品结构上作出调整。龙湖有关人士表示,未来三四年内会继续完成城市布局,拿地时开始增多高层住宅以及首次置业的刚需产品。

去库存仍是首要任务

多家房企人士表示,2014年以来,房价上涨幅度放缓,供需双方的市场预判已经出现转向。“大家都在忙着去库存,哪还敢去拿高价地?”一家央企地产内部人士对记者说。

截至8月底,上海某房地产研究院监测的35个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库存总量为26931万平方米,环比增长1.3%,同比增长22.6%,库存再攀新高。

8月份,35个城市月度新增供应量大于成交量(其中8月份成交量为1737万平方米,环比增长9.8%,同比减少6.1%)。8月份市场行情略有反弹,但依然有部分未消化的新增供应转化成为库存。

此外,中原地产数据显示,2013年,20家标杆房企购入土地接近5586亿,储备充足,其中很多土地已开始变为可售库存。有数据显示,目前已经公布2014年半年报的125家上市房企,其报告期末的存货总金额已经达到了1.88万亿元。

然而,如此巨大的存货中很多是低效资产。在万科的应对策略中,集团将持续对低效资产进行去库存,定期计提减值并直接扣减当年利润,考核中利息成本不再进行资本化,直接作为其间费用当期扣除。

北京一家大型房企内部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公司近年来收到多笔并购收购需求,但是打开其资产包一看,其中多是低效、无效资产,比如太多位于三四线城市的土地,或者供应量已经远远大于需求量的城市项目。

从已公布前8月销售业绩的18家房企来看,房企去库存的效果仍不容乐观。18家房企总销售751亿,相比7月份的652亿上涨了15%,依然低于6月份的991亿。大部分房企可能难以完成年度销售目标。

包括中原地产、世联行(002285,股吧)等机构人士指出,楼市依然处于明显调整过程中,预期后续特别是二线城市下调房价的项目将明显增加,3季度以价换量去库存仍是主流,而本轮市场调整将延续到2015年。

 相关新闻:

20大房企8月份土地支出99亿 拿地金额环比降4成

标杆房企拿地谨慎 一线城市土地现贫富分化

标杆房企审慎拿地成共识 业内:短期仍难回暖

标杆房企拿地集体谨慎 一线城市土地现"贫富"分化

房地产企业拿地金额骤减意味着什么?

10家标杆房企,8月份拿地金额同比骤减八成!

中原地产实时研究报告显示,10家标杆房企8月份的权益购地金额50.78亿元,环比回落38.6%,再创年内新低。而去年同期这10家房企的权益购地金额为343亿元,今年8月份拿地总款比去年同期减少85.2%。中原地产研究监测的10家标杆房企为保利、复地、富力、华润、金地、绿城、万科、雅居乐、招商和中海。

这是个值得警惕的信号。

标杆房企的动向是观察楼市走势的重要风向标,也是影响地价的温度计。标杆房企拿地金额骤减,虽与这些房企观望楼市、收缩战线、现金为王的“过冬”心态有关,但也充分显示出这些房企有多么缺钱。要知道,这些房企一直叱咤楼市江湖,在他们眼里,只要有地,钱从来不是问题。作为对房地产业影响举足轻重的“土豪”,他们在房企的拿地大战中,常常扮演“地王”角色,他们也一直是各地地价上涨的重要推手。拜他们所赐,地方政府这些年坐享土地价格飙升、地方融资平台大举抵押融资的投资盛宴。

仿佛一夜间,房地产业从夏天来到了冬天。去年同期,10家房企在购地上一掷千金,今年8月则捉襟见肘。

是什么让房企如此缺钱?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7月份70个大中城市房价变动情况或许能说明问题。统计显示,7月份无论是新建商品住宅(不含保障性住房)还是二手住宅,70个大中城市中,价格环比下降的城市个数都超过了受调查城市总数的九成,达到64个,而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也首次出现全面下跌的情况。房地产市场的普遍低迷由2014年初延续至今,销售冷淡、库存高企的局面始终未能缓解:数据显示,今年1至8月,商品房销售面积64987万平方米,同比下降8.3%,降幅比1至7月扩大0.7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额41661亿元,下降8.9%,降幅比1至7月扩大0.7个百分点;8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积56160万平方米,比7月末增加930万平方米。房天下监控数据显示,上半年销售金额排名前50位的上市房企中,近半数未能达成全年销售目标的40%,金地(28%)、首创(24%)、莱蒙国际(24%)等甚至未达三成。因此,几乎所有上市房企在其半年报中,都将“去库存化”作为下半年的首要目标。

房地产行业是典型的资金密集型行业,只有加速产品开发销售,快速回笼资金,才能继续拿地,才能维持以相对较少的资金撬动多个项目同时滚动开发的野心。现在库存累积,出货不畅,必然导致房企现金流短缺,拿地自然也就缩手缩脚。

当然,房企即便库存居高不下,如果其他融资渠道畅通,也能在拿地之战中一显“英雄本色”。问题是,今年以来的货币政策一直实施的是“滴灌法”,而非“大水漫灌法”。定向降准也好,定向再贷款也罢,资金重点支持的对象都是“三农”和小微企业等薄弱环节以及棚户区改造、高铁投资等重点领域,资金渗流到房企的很少。不仅如此,受管理层加大对影子银行监管力度以及楼市拐点到来的影响,作为房企融资重要通道的房企信托贷款,也显著萎缩。8月信托贷款减少515亿元,同比少增1724亿元;7月份减少158亿元。

此外,以前颇受房企青睐的海外融资,今年不仅成本普遍上涨,融资难度也越来越大。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前7个月,中国房企海外融资规模达到424.33亿美元,其中,7月份海外融资规模为56.6亿美元,环比下滑幅度为40.79%。此外,从万科等10家标杆房企国内外融资的表现来看,7月份融资额度为50.37亿元,环比下降63.74%。

一向“钱多多”的标杆房企,突然变得手头拮据。拿地金额骤减,当不意外。

房企拿地金额骤减,虽然会影响未来楼市新增供应,但更值得警惕的是,它拉响了地方政府债务偿付风险的警报。

众所周知,2014年是地方政府性债务到期的高峰年份之一,有约3.56万亿元的债务到期。不仅如此,未来3年里,地方政府还有将近10万亿元的债务到期。由于债务集中到期,此时如果地价收入急剧减少,那么,地方政府将因为缺乏收入而可能出现偿付危机,甚至可能引发系统性偿付风险。据了解,上半年地方政府卖地收入为2.1万亿元,但7月份300个城市土地出让金总额仅1475亿元,环比减少15%,同比减少49%。地方政府卖地收入不断下滑,倒逼部分城市不得不对限购政策松绑。

为了防止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爆发,今年以来,管理层双管齐下,未雨绸缪:一方面,今年将地方政府债券自发自还试点扩容到10个省份,推进阳光融资;另一方面,为改善房企融资环境,继房企再融资、发行债券放开后,房企中票融资也拟放开,国研中心日前甚至建议“调整和完善房地产信贷政策”,这有望为开发商拿地提供流动性,从而支撑地价。

当然,这些办法只能惠及少数地方政府以及具备中票融资条件的房企。但毕竟有关方面已经意识到了问题所在,也知道房企拿地金额骤减对地方债偿付意味着什么,而且已经采取各种应对措施。从这个意义上说,日前有关方面突然放开房企中票融资,不应仅视为是改善房企融资环境,更是对拿地金额骤减的应对。 

 相关新闻:

20大房企8月份土地支出99亿 拿地金额环比降4成

标杆房企拿地谨慎 一线城市土地现贫富分化

标杆房企审慎拿地成共识 业内:短期仍难回暖

标杆房企拿地集体谨慎 一线城市土地现"贫富"分化

房地产企业拿地金额骤减意味着什么?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房天下”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房天下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文中所涉面积,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建筑面积;文中出现的图片仅供参考,以售楼处实际情况为准。

房天下土地

土地市场 找地神器

关注“土地情报”公众号

及时掌握实时土地市场动态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精彩评论

亲,登陆后才可发表评论哦~,立即登录

发布已输入0/200

相关知识更多>>
新闻聚合换一换
关于我们网站合作联系我们招聘信息房天下家族网站地图意见反馈手机房天下开放平台服务声明加盟房天下
Copyright © 北京搜房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Beijing SouFun Science&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Ltd 版权所有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153-3010 举报邮箱:jubao@fang.com